顶象学院首页>文章详情

大银行小机构,自主风控建设的差异化

2019-11-11|小象 5524

undefined

 11月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依法开展业务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到,近期国家监管部门发现,一些互联网机构以“大数据”为名,通过“爬虫”业务涉嫌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或窃取、滥用、买卖、泄露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个人隐私,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知对信息收集、使用、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会员企业开展自查,加强消费者提示等措施,有效增强个人信息的保护。

undefined

 

这是继10月10日银保监会印发《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10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等通知后,监管部门的又一份规范文件。

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指导意见,明确规范了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更对消费金融健康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监管环境下,消费信贷业务如何持续规范的经营、安全发展,成为众多金融机构当下最关注的话题。

自主合规,消费金融长远发展之道 

 这几年国家扩大内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提前消费的观念日渐普及,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创造了巨大的空间。除了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各大互联网平台和消费场景也陆续加入到消费信贷业务的开拓大潮中来。

以消费信贷产品为例,无抵押消费信用贷款是比较常见的零售金融服务,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符合资质要求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各个金融机构的App应用提交基础的资料,便可快速完成申请、借款、消费、还款等操作。 

除了有“刷刷刷“很方便、额度还能循环使用的信用卡,还有场景覆盖日渐完善的花呗和各类虚拟信用卡;金额稍大的消费可以借助于分期贷款,出行旅游可以分期、培训教育可以分期、家居装修可以分期、美容健身会员卡可以分期。玩家的新增放款量和在贷资产体量短期内便完成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金融产品毕竟有别于普通商品,信贷业务的成功并不单单靠放出去多少钱来体现,甚至不是单单做好风控就能实现,而是要在其完整生命周期里准确把握业务方向及其整体收益符合预期。

从金融产品的设计、目标客群的画像研究、目标场景的特征分析、营销获客的策略匹配、信用资质的审核评估、交易行为的动态管理、还款记录的持续监测、逾期行为的早期预警、贷后催收的科学分案到业务整体的成本收益精算,环环相扣。要站在整体业务的高度理解每个环节的角色和贡献,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科学的规划,并密切关注宏观环境、监管规定和市场竞争的变化,在实施上线后持续监测实际表现和预期的差异、及时调整和优化,才有可能打造一款有市场、有增长、还能够安全持续实现盈利的信贷产品。 

用很时髦的一个互联网时代热词来形容,就是要把对信贷产品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业务闭环“,赋予信贷产品可持续迭代和进化的生命力。而监管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就是要抑制野蛮增长、险象环生的乱象,为有资质开展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创造一个更为纯粹的、回归和正视业务本质、抓牢金融产品的关键、构建完整的业务闭环和壁垒的有利环境。传统银行要追求中长期的发展,杜绝饮鸩止渴刻不容缓,对监管的决心也一定不要心存侥幸。

方向和目标明确了,具体的实现路径根据各家机构金融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而有所差异。

成熟金融机构的风控升级之道 

对于金融产品矩阵丰富、业务量级充足、客群覆盖较广、历史数据完善的大行,除了继续在单品关键环节提升精细运营的程度,还要考虑各关键环节之间的有机关联,更要把握多个金融产品之间的协同发展。 

 比如,对于信用卡产品,要做到对用户从接收到信用卡营销短信后的行为、一直到其开卡后刷卡消费和还款环节的数据都做关联式留存,形成信用卡产品相关数据的闭环,从而对用户和信用卡产品交互的全生命周期有较为完整而准确的把握。而对于该用户在其信用卡发卡行使用的其他服务,比如借记卡、理财产品、分期产品等,可以该用户为中心、做交叉关联。 

从对业务本质的理解出发,单个产品的全流程形成闭环,多个产品的协同管理构建关联网络,最大程度挖掘各类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用户营销响应、借贷申请审批、转账交易、刷卡消费、理财行为等多类数据的组合价值。 

 这张跨产品、链接用户、覆盖业务生命周期的关联网络,把银行海量自有业务数据(合规接入的外部数据也会沉淀为银行业务数据的一部分)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输送到需要数据驱动决策的业务场景,再通过对关联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基于历史数据、用户行为、业务规律所提炼出来的关联结构和趋势特征,为关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关联网络基于业务理解的构建、基于基础认知过程的挖掘逻辑,能有效保障其分析过程透明易理解、充分保障其分析结果的可解释性,实现业务人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的为业务决策服务。 

业务形态越丰富、自身数据积累越多,关联网络能够落地应用的场景越多。关联网络技术对于挖掘“异常结构“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以及多种模型和算法支撑,而所谓的“异常”,实际上可以翻译成信贷产品申请环节的团伙欺诈,可以理解为信用卡交易场景的套现或盗刷,还可以理解成用于实现洗钱的资金归集,或者亲戚好友集体拿消费贷归集凑购房首付的。换一个角度看,“异常“也可以被理解为某类客群对某种信用卡或某种理财产品就是有高于平均值的兴趣和响应度,或者某类客群就是能够接受App推送而对短信非常反感,这些客群偏好的挖掘也可以帮助注重用户体验的银行更好的提供高品质服务。 

当然,梳理多产品业务矩阵的交互和关联逻辑、构建包含海量业务数据的关联网络、配合业务需求进行关联结构挖掘、对挖掘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动态监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基础工程,需要熟悉业务的专家和精通技术的专家的精诚合作,更需要领导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足够坚决的踏实投入。 

新业务起步阶段的金融风控建设路径 

对处于发展初期、缺乏业务和数据基础的银行,比起钻研具体技术、模型、算法,自身优势的挖掘、短板的客观认识、业务逻辑的梳理和发展方向的规划选择更为紧要。 

比如,一些自营信贷产品刚刚起步、几乎没有什么完整业务数据积累的金融机构,马上构建关联网络显然不太现实,而这类机构正是所谓“大数据风控厂商”或“外包风控厂商”眼中的肥肉,“三天对接、一周上线、一个月上量”、“买数据免费赠送冷启动策略和黑盒模型”、“资金方做甩手掌柜拿固定收益、风险由流量平台兜底”等被监管逐步规避的业务模式泛滥的重灾区。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在日趋规范的监管环境下,调整好心态、找到合理的发展节奏和务实的业务目标,逐步实现自主风控、实现业务闭环是当务之急。 

从设计金融产品开始,要充分研究市场、研究客群、研究成功的案例、更要挖掘自身的优势和亮点,避免盲目复制“爆款”。比如拥有线下网点、客户经理团队、和一些还不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来完成金融类操作的存量用户的区域性银行,利用其对当地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习惯的把握和了解,可以考虑跟区域性消费场景合作,通过客户经理的定向引导、以挖掘存量用户为切入点,小步尝试开展有区域特色的消费信贷业务。初期虽然不具备建设复杂数据模型的基础,但只要抓牢风控本质,把握场景风险、消费用途、用户收入负债及基础信息真实性等基本面的评估和数据留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及时监测业务数据、复盘和调整策略,还是能够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壁垒的区域性业务。 

总之,无论是拥有丰富展业经验的大机构还是中小银行,要长期安全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都要尊重业务本质、响应监管号召,实现对业务和风险的理解、自身团队的建设、技术壁垒的构建都能伴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在城市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消费金融的市场还很庞大,需要大银行这样的主动脉的强势输血,更需要中小银行这样的毛细血管系统的广泛覆盖。合规经营,自主可控,则未来可期。
 

加入社群

扫码进群领
【业务安全】资料礼包

在线咨询
400-878-6123